村网通总站 东街村 113965.nync.com 欢迎您!
小猿口算家长版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萨提亚育儿 ,作者萨提亚育儿
萨提亚育儿
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禅舞、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专注亲子教育和婚姻关系问题的探索,关注自我心灵成长。
作者:路汐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
ID:satiryuer
Papi酱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我们这代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而活”、“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要如何如何”“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
这些我们常听到的话,虽然都知道父母是为了我们好,可也深深地伤害了我们。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千万别忽视语言的威力。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往往伤孩子最深,而不自知。
看看你是不是也正在说着这些口头禅,伤害着孩子。
01
你怎么这么笨呀
“你真笨!”
“你是猪脑子吗?”
“你怎么这么笨呀”
这些话,应该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过。有些家长脾气上来,可能用洪荒之力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尽管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
然而,家长对孩子无心的一句话,孩子不仅心里记着,孩子的身体也忘不了。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做过一个实验:家长辱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内心和身体经受了什么?
结果如下: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对全国一千多名受到过家长语言暴力的孩子展开过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这些孩子,有四分之一都存在自卑、抑郁的性格,四分之一的孩子性格冷漠,一半以上的孩子脾气暴躁。
家长给孩子贴上的这些标签,让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他们会本能地认为自己不好,久而久之内心就变得抑郁、自卑。
即使长大成年,也不敢活出自我,做任何事都会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可能。
02
你和你爸(妈)一个德性
《爱的理想生活》中李文森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和父亲相依为命。
而在父母离婚之前,他经历了父母争吵的每一幕,一度让他很害怕回家,害怕那些永远听不完的吵架声。
妈妈因为嫌弃爸爸没本事,总是在吵架。
妈妈还会在吵架时,对着文森大发脾气,骂文森:你和你爸一个德性,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父母对另一半的诋毁和否定,也是对孩子的否定。
后来,虽然妈妈离开了,但妈妈说过的话却在文森心中留下了极大的伤害。
因为妈妈对他的否定,让他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和父亲不一样。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只是因为他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教育专家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
有些父母就是自私的,只管自己心里好受,却从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演员董璇在这一点上做的特别好,不管前夫做了什么,她从来没有在女儿面前说过他的不好:所有的事情,好跟不好,她长大之后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会维护所有人在她心目中的形象。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的不好,也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和信念的支撑。
孩子没有生活在父母相互否定的家庭中,亦不会是一个牺牲品。
03
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我曾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对母女,女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不愿意离开,母女俩便陷入了僵局。
妈妈对女孩百般劝说下依然不顶用,妈妈就生气地给女孩撂下一句狠话: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刚听到妈妈这句话时,女孩还有些犹豫,但当女孩确定妈妈是动真格后,立马起身跟在妈妈的身后,边抽泣边小声地说道:妈妈,我会听话的,你一定不要不爱我。
孩子那无助的哭声和祈求的语气,道尽了一个孩子所有的不安。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心疼这个女孩。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轻飘飘地就说出了这些话。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一种绝望能比得过“父母不再爱他”,也许这对父母来说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孩子却会当真。
也正因为孩子会当真,我们做父母的才能用这种办法成功威胁到孩子。
我们总以为,只要能让孩子乖乖听话,说一句“不再爱你”没什么,可就在一次次逼孩子乖乖听话的背后,消耗的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和爱。
这种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惩罚,到头来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作家张德芬说:“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简简单单的一句“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却充斥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在这种“有条件的爱”环境下成长,孩子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在感情中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能一生都无法自如做自己。
04
你看人家孩子就比你好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调研显示在孩子心中,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其中就有一句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南京13岁的男孩天天,因不满爸爸夸别人家孩子而离家出走。
原来天天因成绩不理想,被爸爸责备了几句,导致内心压力比较大,再想到爸爸经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就比你好”,觉得爸爸根本不喜欢自己。
于是,天天一气之下给爸爸留了一封信,“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短短几句话,写尽了孩子的心酸和失望。
即使天天对此感到心酸失望,依然不忘祝爸爸身体健康。
对此,教育学者王人平说,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爸爸对孩子的嫌弃和不满,让孩子内心感受不到家庭的爱和温暖,产生深深的绝望。
“你看人家孩子就比你好”,父母不经心的话听在孩子心里,不仅仅代表着父母对他的否定,更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
不止是这位男孩遭受着父母的不认可和被比较,有很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比较,让孩子失去了信心,活在伤心和失望中。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一个没得到过父母认可的孩子,他们不会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只会认为是自己不好。
有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
05
我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不都是为了你吗?我都是为了你啊!”
《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撕心裂肺地哭喊的一幕,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这一幕太真实了,这似乎是中国家长在矛盾冲突和情绪释放中无一例外会使用的进攻方式,这句话带着千钧的重量压在彼此身上,令人窒息。
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在使用这一招让孩子“屈服”于自己。
看过有一则新闻,女孩因作业没写完怕爸爸骂,趁爸爸上班时离家出走被民警发现。
等女孩送回来后,爸爸首先就是一顿批评,看女儿一直不敢讲话,紧接着爸爸换了语气说:“我每天起早贪黑,有时候送外卖要送到凌晨两三点,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五六千的工作,就不用像爸爸这么累了。”
父亲在那里教育,女孩从始至终,女孩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什么话都没说,她也许能理解爸爸的情绪,但也可能是被爸爸的举动吓到了。
父母总觉得“我把最好的都给了你,你还要怎样?怎么就不能争点气呢”
但看似“伟大”的自我牺牲,有时候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父母用“我不都是为了你”来绑架孩子,孩子也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孩子会愧疚:“我怎么这么没用,长这么大还让爸妈这么操心。”
听过一句话: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他就一定会成为你说的样子!
父母的一句话能成就孩子,也能毁了孩子。
说话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说话却考验着作为父母的智慧和格局。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读懂他们的父母;愿每一个父母,都能让说出的话,给予孩子力量。